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表彰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塞罕”是蒙语,意思是“美丽”,“坝”是汉语,意思是“高岭”,合起来,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地区原是生长茂密的原始森林,早在辽金时期,塞罕坝就被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朝时期,康熙在此建立了“木兰牧场”,进行哨鹿设围狩猎。但是到了近代,由于人为的滥砍滥伐,加之山火频发,塞罕坝退化为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1962年,国家林业部组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93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在的塞罕坝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长冬无夏,全年大部分时间气候条件偏寒冷,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多达数日,当地有句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塞罕坝三代人,始终牢记着保护生态,奋斗于民的伟大使命,坚守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塞罕坝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了50多年的时间,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60年代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创造了绿色奇迹。
牢记使命的红色信念造就了绿色塞罕坝。“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捍卫京津冀生态安全”,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让荒原披上绿装,这是塞罕坝人始终坚守的使命。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还把牢记使命的红色信念一代代传承了下去,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又一批塞罕坝人。为了这个使命,塞罕坝机械林场组建时,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从全国18个省市来到这个高寒沙地,他们啃窝头、喝冷水、睡窝棚,在流沙中植树。为了这个使命,六个青春勃发、风华正茂的高中女学生放弃高考加入塞罕坝造林队伍,谱写了“六女上坝”青春之歌。为了这个使命,55年来有20对夫妻在高高的望火楼上坚守岗位,这让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为了这个使命,当年的80后小伙儿走过了最初的寂寞和迷惑,成为了林业生态课题的研发带头人,和团队一起开展项目研究,传承并探索出一套适合塞罕坝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为了这个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把国家交给塞罕坝林场的任务铭刻在心,视林场为家乡,将绿化当事业,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绿色赞歌。
艰苦创业的红色品质造就了绿色塞罕坝。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偏远闭塞,塞罕坝人凭着坚韧的毅力,开始艰苦创业,而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一家人从承德上坝,开始了植绿之旅,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失败,1964年春天,塞罕坝人开展了“马蹄坑大会战”,大干三天,造林500余亩,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1977年10月,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20万亩树木被毁,林场十五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塞罕坝人没有气馁,依靠自己的双手,经过两年的创业奋斗,1982年林场超额完成了既定的造林任务。到2017年,林场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0%,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成为了阻滞浑善达克沙地南侵的绿色屏障,涵养净化了京津水源和空气,被誉为“华北绿肺”。此外,塞罕坝林场的苗木产业、旅游业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助推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切都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成果。
科学求实的红色担当造就了绿色塞罕坝。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取得的,人工造林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塞罕坝林场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兴林史。塞罕坝人坚持科技引导,大胆探索,反复实践。他们自己育苗,掌握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等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大大增加了育苗数量,彻底解决了苗木的供应问题。他们研制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不仅提高绿化率,而且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和栖身之地,使得生态系统得以逐渐修复。他们发明了“苗根蘸浆保水法”、“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风法”等技术,研发改进了容器苗挖穴机、迹地整地机梨等机具,使造林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他们完成了全场通信网络光纤改造工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使林业智能化发展。他们完成了育苗、造林、有害生物防治等60多项科研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智慧踏实的塞罕坝人利用科技求实创新,为塞罕坝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一棵棵高大挺拔的落叶松,见证了塞罕坝由沙漠变绿洲的伟大过程,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智慧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
参考文献:
[1]刘奇葆.弘扬塞罕坝精神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党建,2017(10).
[2]陈奇.塞罕坝精神的三种“颜色”[J].青海党的生活,2017(10).
[3]姜晓晓.绿色奇迹塞罕坝[J].政策,2018(1).
(作者:孙银东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