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九十】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会

发布日期:2021-09-18 浏览量: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次世界性盛会。经过长达8年的精心准备和184天的高强度运营。本届世博会在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参观人次、参展规模、园区面积等方面都刷新了世博会历史,在展示主题、展出形式、展览内容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创新和亮点,为世博会树立了新的标杆。

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办得成功、精彩、难忘,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展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中展示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趋势,展示了全球最前沿的经济科技成就及应用,促进了各国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建设带来深刻的启迪。

早期世博会在欧美举办时,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是大清帝国对世界博览会的一种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中国举办世博会的伟大构想。1894年,我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博览会“必自上海始”。1902年,梁启超写下《新中国未来记》,畅想了在上海开办大博览会的构想。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小说《新中国》中,准确预言了一百年后中国将举办世博会,地点就在上海浦东。但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举办世博会只能成为小说家的梦想。

梦想最终在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中成为现实。这届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189个国家(地区)、57个国际组织、30多个中国地方政府、5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几十家中外著名企业,参展国家当中有50个非洲大陆国家,其中约五分之一的国家从来没有或已多年没有参加过世博会。这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文明的盛会,世博会也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

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是世博会历史上展览面积最大的一届世博会。最大的参展规模。最多的游客数量。上海世博会实际参观人次达到7308万,平均每天近40万人次入园,在游客总量、单日流量、高峰持续时间上均创造了世博会的新纪录,同时创造了有史以来人类集中活动的最大规模纪录。最多的志愿者数量。上海世博会共招募了7万名园区志愿者、13万名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近200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世博园区内外以及城市的各个角落,为世博参观者、参展方以及广大游客提供文明宣传、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援、秩序维护、文明倡导、环境美化、扶危助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小白菜”、“小蓝莓”,已经成为响亮的世博志愿者标志。最多的历史建筑保留。为保护好、传承好工业历史文脉,上海世博会打破了一百多年来世博会全部使用新建场馆的模式,将约25万平方米的优秀老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其面积约占世博会总建筑面积的1/5,成为本届世博会的亮点和特色。

梦想照亮现实不乏奋斗者的无私奉献。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身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的吴志强,率领同济团队设计的园区规划方案,从国外众多一流设计公司的包围圈中脱颖而出,成功杀入前三名(也是前三名中惟一的中国方案)。坚信一定要把“底板”做好,“我的方案主要考虑的是,能否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单体当然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了,但是底板是主办国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

陈硕此前是英国零碳中心的生态建筑师,而今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馆长。他早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后来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毕业后陈硕在全球第八大建筑事务所RMJM任职,设立了低碳研究院,随后又进入了英国零碳中心。上海世博会的零碳馆项目是与英国合作的,因此陈硕就被英国零碳中心派来负责零碳馆项目。中国零碳馆的建设结合了英国的技术和中国的制造。当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能照搬英国的,比如上海5月~10月的气候比较炎热,世博零碳馆的空调系统是太阳能、风能以及地源热能联合驱动的,房顶上的20多个风帽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实现换气需要,而地下一根通向黄浦江的小管道能将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引入馆内,满足制冷需要。现在全世界一半的太阳能发电板在中国生产,六成的风力发电机是中国生产的。世博后,零碳馆不会拆除,将永久保留下来。

上海长宁区外国人志愿者团的团长诺扬·罗拿长着一张标准的土耳其人脸,他又是个幽默的土耳其人,深邃的双眼,笔挺瘦窄略带鹰钩的鼻子,他说“我是中国的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硕士,我用中文写了4万字的论文,我繁体字、甲骨文都学过。中国人写错字,我替他们改……”确实,罗拿有骄傲的资本和底气。他是长宁区文明“巡访团”的一员,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十多年,是真正的老“上海人”了。2000年,上海拍摄申办世博会的宣传片,那里面就有罗拿的镜头。后来,他参加文明“巡访团”,带着一群老外对上海的市容、环保、礼仪等等进行明察暗访,专门挑“刺儿”。

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5 000年的灿烂文明,成为弘扬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绝佳窗口和重要舞台,同时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成为传播和谐中华价值观和理念的重要载体(比如,中国馆的造型,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屋顶采用中国古代城市的“九宫格”布局,整个建筑形似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充分阐释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理念,深刻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通过世博会的举办,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明显扩大,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上海世博会有力促进了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国人民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国际展览局将世博会定位为“让世界汇聚一堂的唯一场所”,显示了世博会在促进国际交往方面的巨大能力。围绕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我国开创性提出“世博外交”的概念,借助上海世博会平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是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多边外交。世博会期问,上海累计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贵宾101批,海外游客超过350万人次,2 000多家海内外媒体参与上海世博会报道,全面深化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深了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二是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上海世博会共举办了22900余场精彩的文化演出,许多世界顶级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应邀来沪表演,中国清明上河图、丹麦美人鱼、埃及法老黄金面具等一大批珍贵艺术珍品、文化瑰宝集中展示,中外观众足不出园就可享受全球文化艺术盛宴。三是深入开展民间交往。61岁的日本家庭主妇山田外美代,在38天里参观了373个展馆和展厅,成为家喻户晓的“世博奶奶”。上海500户“世博人家”,为外国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在中外民众之间架起了友谊之桥。

上海世博会在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筹办和举办,大大增强了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信心,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上海世博会广泛传播了世博精神,弘扬了世博理念,扩大了世博会在全世界的影响,成为世博会历史上新的标杆。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世博会是展示一国文化和当代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而这恰恰就是世博会的灵魂。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展示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展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广泛弘扬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塑造了开放包容、多元融合、创新进步、人文关怀、永续发展的上海世博精神。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精神,极大增强了全体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肖林.金融战略与财经论衡 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之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刘红.非商业性大型活动反隐性市场的策略与方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反隐性市场的实践与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04).

[3]余悦.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J].江西社会科学,2010(08).

(作者:丁冬梅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