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八十九】中国昆仑站

发布日期:2021-09-18 浏览量:

2009年1月27日,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落成,总共236平方米,它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海拔4093米,2月2日—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建站最初计划要29天,突击队在国内预拼装,每次也要17天,但在海拔4093米的冰穹A,他们只用了13天!遥远的昆仑站被国内媒体称为“2009年中国最珍贵的一份新年礼物”!它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以来,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考察站。

中国南极昆仑科学考察站站名是通过网络面向全国公众征集而来,由专家委员会筛选评议并经国家海洋局批准而定,以“昆仑”命名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上都具有中华民族的特征。此地极度缺氧,极度严寒,被称为“人类不可到达的生命禁区”。 日本、智利等国科考队都曾在这附近付出过生命代价,澳大利亚虽多次设想在冰穹A建站,最后不得不放弃,原因就是环境过于恶劣和实施难度过大。肩负昆仑站建设任务的是曾7次登上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和27名队员。那么,中国为何选择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极“冰盖之巅”建设内陆考察站呢?

首先,由于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极大陆边缘地区,25年来,我国南极考察也大都在这些区域展开。各国在南极建立的53个科学考察站大都在南极边缘地区,只有美国等6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科考站,从科学考察和极地活动话语权的角度看,南极地区有四大“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最高点。在冰穹A地区的建立将成为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与意大利共建)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中国将占据第四个点——最高点,成为第7个在南极内陆建站国家,它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将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大陆腹地的历史性跨越。其次,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年平均温度接近零下6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昆仑站则正在此处。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曾说,冰穹A作为南极“冰盖之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一座“天然实验室”,那里的观测指标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有说服力,是大气与气象研究方面独一无二的“观测站”,冰穹A地区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显示图像的清晰度,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此外,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而成,储存着反映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演变的信息,在这个区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冰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气候记录再往前推10万-20万年。从南极内陆返回中山站途中,科考队员每两公里进行一次冰雪采样,一路上共采样600多次,一条长达1200多公里的“中国南极内陆大通道”由此诞生。

2008年10月20日,上海市外高桥、国家海洋局极地中心专用码头上,来自宝钢的13名队员围聚在“雪龙号”甲板上,未来的五个多月里,他们要在海上漂荡2.2万海里,陆路跋涉2538公里,这是中国极地科考25年来风险最高的一次任务,过度负重使得他们在穿越冰裂隙、雪丘、软雪带时格外危险。为了这座雪原上的小房子,中国人期待了20年,成百上千的人曾为它付出心血与努力。光是为这次建站,国家就投资了2.6个亿改造“雪龙号”破冰船和添置装备,建站直接资金也达1500万元,这还不包括宝钢捐赠的价值450万元的建筑材料。项目经理陈兆融从出发开始,他的心没有一刻不是悬在半空中:“如果站建不好,我怎么去见江东父老!” 木工王云龙用他那双严重冻伤的手挂上了“中国南极昆仑站”的牌子。王云龙来自江苏溧阳,队伍里还有另外4个溧阳人。由于这五兄弟,小小的溧阳成了全世界抵达南极顶点人数最多的县。为了建站,他们“把一辈子的雪都看了,把一辈子的冷都遇上了,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这13名队员,每人至少精通三个以上的工种,具有超强的纵向实施和横跨协作能力,并且因为多次参加南极工程建设而声名赫赫。他们的队长、昆仑站副站长李侍明曾四下南极、一上北极,历经无数风险,但是这次昆仑站建设任务,仍是他十多年来所面临的最艰巨挑战:飓风、暴雪、缺氧、疾病、冻伤、意外事故……92天来,每天都仿佛是身在战场。南极考察队流传一句话:南极不一定能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每当冷空气沿着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时,狂风大作、雪冰裹挟着沙粒铺天盖地滚来,96年前,探险家斯科特在遇难前写道:“风狂扫地面,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波浪,就像起伏汹涌的海,我们马上失去了本来就模糊难辨的路标……”如今,他们终于胜利了!

昆仑站主体建筑由11个工程舱拼接而成,它包括宿舍、医务室、科学观测场所、厨房、浴室、厕所、污水处理场所、发电机房、锅炉房、制氧机房和库房等。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人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由于处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在每个床头都有一个供氧终端,科考队员可以补充氧气,缓解缺氧造成的不适。主体建筑主要采用模块化或集装箱式建筑构件组装而成,以减少现场的安装工作量。为减少油料消耗,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昆仑站的主体结构全部采用耐低温的不锈钢,外包复合加芯的保温板,整个科考站设计成内部功能舱与外部保温层两部分,昆仑站室内设计与家具多采用暖色调,为了减少环境对科考队员造成的心理影响。

我国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南极内陆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有关专家指出,冰穹A区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冰层,在那里建立科考站,对于全球气象研究、天文学、地质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从而拓展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提高我国对南极科研的贡献率。2009年1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南极考察队,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祝贺,他向在恶劣环境中迎难而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昆仑站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全体考察队员表示诚挚问候!称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是我国为探索南极奥秘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将为人类揭开南极奥秘、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震亚.在南极“冰盖之巅”建造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参建纪实[J].浦江纵横,2018.

[2]昆仑站:屹立于“不可接近之极”[J].国土资源,2009(02).

[3]夏立民.中国南极昆仑站胜利建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


(作者:丁冬梅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