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GPS、欧洲伽利略Galileo、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中国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是最新开始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同时也是发展势头最猛的。
你知道吗?我国为什么要研发自己的导航系统?这背后有许多心酸但催人奋进的故事。北斗系统曾经差点被欧洲扼杀在摇篮之中,北斗一号的成功是在让中国在缺钱,缺技术情况下,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1993年,中国银河号货船被美军误以携带化学武器为由关闭了GPS信号,无法判断方向,在海上漂泊了33天。1996年我国试射导弹时,美国再次关停GPS,使两发导弹大大偏离目标。此前美国向全球开放GPS的时候曾表示,他们有权随时切断GPS信号,这让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和陈芳允意识到导航系统的重要性,信息时代没有自己的导航,就意味着没有自己的眼睛,如此下去,必将受制于人,在二人的联合建议下,北斗正式开始了研发。然而虽有两位元老带头,困难却丝毫没有减少。当时西方国家在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都对我们实施严厉的技术封锁,瓦森纳协议更是对传感器、计算机在内的九大高新技术,全部对中国禁运。北斗团队初期十分艰难,几人共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招募人才时,因为条件差,人才短缺。航天科技集团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潘宇倩说:听老专家说电路图都是在纸上画,咱们现在都用软件画,当时都是一个一个器件、一个一个元件搭出来的,包括电缆怎么连接,都是设计师自己手动一根一根焊,一根一根连,一根一根裹出来的,包括系统测试的方法都是一点点抠出来的,真的是从无到有这么个过程,是很让人敬佩和钦佩的 。
当时GPS无人定位技术被美国人垄断,孙家栋只好另辟蹊径,采取了全新的有源定位技术,在结合陈芳允在十几年提出地双星定位理论,只需要两颗静止卫星就能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一举突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
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这是世界各国必争的宝贵资源。2000年4月我国在国际电联组织争取到了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但这不是永久的,必须要在7年的有效期内发射卫星成功收到信号,才算是真正占有这块“太空国土”。两个月过后,欧洲地伽利略就提出了和北斗高度重合地频率申请,根据先用先得地原则,这意味着北斗不但要在七年内完成发射,还要赶在伽利略之前,否则失去频率,整个北斗系统就要重头再来,但当时伽利略系统,无论是技术还是进度都遥遥领先北斗,看起来这是一场必输地竞争,正当北斗人沮丧之时,欧洲人竟然主动提出要和北斗共同研发,共享频率,当时欧洲正遇财务危机,急需资金支持,而北斗也希望趁机吸收伽利略的先进技术。一个月后,中欧达成合作计划,中国出资2.3亿欧元获得伽利略20%的所有权和100%使用权,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欧洲竟然单方面断绝了和中国的合作,甚至提出了“决议不让表态,资料不让浏览,技术不便告知”的三不原则,将中国人踢出了局,这让我们又一次明白了,钱买不来技术这个亘古不变地道理,打击接踵而至,第二年伽利略率先发射了新地卫星,当北斗人认为频率之争已经失败时,竟意外地发现伽利略,只是将卫星送上轨道,并没有开通频率,而原因依旧是缺钱,这让北斗人重燃希望,只要在接下来两年内发射一颗卫星,并开出频率就能打一场翻身仗,但当北斗人准备发起最后地冲刺时,欧洲人却来了一招釜底抽薪,撕毁了此前出售原子钟的协议,原子钟是卫星中用来测量时间的时钟,直接决定着卫星地精准度,因此也被称作卫星的心脏,没有原子钟,卫星就是一个飘在太空中的废铁球,我国研究多年却始终没能攻克技术难关,而此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失效期已不足两年。
如何能再这么短地时间内突破这项最核心地技术?让北斗总设计师杨长风夜不能寐,如果失败,北斗人十几年地努力都将灰飞烟灭,重压之下,科研人员拿出了两弹一星地精神,中国航天一直都是在限制与突破中成长起来的。于是杨长风亲自挂帅,组建了中科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三支队伍同步研发,为了赶进度,大家只能边学边研,终于在两年后突破了原子钟技术。杨长风说,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的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如今,我们原子钟的精度已经达到了300万年差一秒,而且技术标准也远超欧洲。
你知道吗,2004年四月上旬,北斗二号在突破原子钟技术后,终于被运到了西昌发射中心,数万名北斗人静静等待着发射,然而在距离发射还有三天的时候,技术人员发现卫星中的应答机出现了故障,这是连接天上和地下的关键部件,如果损坏,那么地面将很有可能接受不到信号,导致无法占有频率,这个消息,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北斗人地喜悦,又将北斗逼到悬崖边上,连一向冷静地杨长风都表现出了焦虑,毕竟距离发射日期只剩三天,如果修不好,就会超出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七年时效,北斗人多年地努力也将付诸东流,当时,西昌发射中心还没有高速和机场,而应答机的研发单位远在上海,三天肯定来不及,于是在多方协调下,决定驱车前往成都一家科研单位维修,为了防止应答机震动受损,科研人员像抱着孩子一样,将应答机抱在怀里。
此后的72小时,杨长风几乎没有合眼,而幸运地是应答机最终修好了,2007年4月14号4时11分,随着一声点火发射,这颗肩负着保频率使命地北斗卫星成功发射,晚上八点,摆在地面上的十几台接收器,收到了来自北斗地第一组信号,频率拿下来了,而此时距离频率申请截止日期已经不足四个小时,杨长风和同事们抱成一团,喜极而泣。此后北斗系统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北斗三号启动,开始覆盖全球地组网工程,2018年,北斗在一年时间惊人地连发18颗卫星,创造了前无古人地北斗速度,2020年6月23号,随着最后一个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系统完成了全球组网,中国彻底摆脱了对GPS地依赖。那一刻,91岁的北斗之父孙家栋正坐在轮椅上,亲眼见证了北斗三号正式开通服务,北斗成功地背后,是像孙家栋这样多达八万名科学家,300多个研制单位,长达20年地不懈努力,他们中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感谢和铭记。
1970年,孙家栋带头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太空第一次传出了中国人的声音,自此孙家栋名字便和中国航天密不可分,之后孙家栋又带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还成功实现了嫦娥一号绕月工程,90岁的高龄,却依旧坚守一线,他总是说,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会去做。陈芳允是两弹一星元勋,他提出多道脉冲鉴别器方案,在原子弹地研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研发东方红一号时,他又是卫星测量和技术负责人,在北斗研发前,陈芳允提出了双星定位理论,陈芳允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曾在诗中写道“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北斗系统秉承“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发展理念,愿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为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北斗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时空信息保障,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大科技成就之一,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全球公共服务产品。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为全球用户提供更高性能、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建蒙.孙家栋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北斗导航任务圆满成功,助力卫星飞向苍穹[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20.
[3]张亚雄.仰望星空北斗璀璨[N].光明日报,2021-06-29(009).
(作者:丁冬梅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