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为着人类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这是杨利伟在2003年9月27日写在记者笔记本上的这句话,也道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轨运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2003年10月16日23分,随着航天英雄杨利伟架“神舟”平稳着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飞船着陆时间正好是当天天安门广场国旗升起的时刻。
对中国航天人来说。1996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的2月15日和8月18日,长征火箭两次发射外星失败。先是长征三号乙火箭首飞坠地爆炸,后是长征三号火箭未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接连的发射失败使中国航天的国际声誉受到了重创,部分已签订的发射合同被取消,严岭的形势把大家逼到了“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只能成功”的地步。
在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身上,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儿,又有拓荒牛天生沉稳与冷静的素质,还有孺子牛似的苦干奉献精神。四年间,“神舟”队伍中有3名骨干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5名优秀骨干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张庆伟,经常被媒体称之为“少帅”。27岁与中国航天结缘、曾经担任长征号F火箭副总设计师的他,当年仅有42岁,他亲自动笔,编写了《长二F火箭设计准则》,制定了长二F火箭的研制流程,对火箭研制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给出了规范性要求。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目前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约一万名科技人员中,许多都是年轻人,甚至有许多年轻人走上了关键领导岗位。“神舟”发射试验队队长、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吴燕生,当年39岁。1963年出生,198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放弃出国机会,成为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一名研究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土生土长的才子,因为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与同事们创造性地攻克了火箭起旋条件下星箭分离这一难题,使“亚洲一号”卫星得以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又主持完成了全箭可靠性设计、逃逸系统设计和型号总体设计方案与出样研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航天员在发射过程中突遇故障的存活率。“神舟”飞船总指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家军,当年41岁,曾经立下誓言,并工整地写在日记本上的扉页上:这辈子只要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就了无遗憾了!袁家军33岁时被任命为“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张年轻陌生的面孔打上一个问号。当时,袁家军的主要工作一面是要负责研制试验中心的建设;一面还要带领试验队员打造第一个“神舟”飞船返回舱。当记者问起袁家军:“领导当时为什么会选中你?”他爽快地回答:“我对技术工作比较熟悉,考虑问题比较细。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我不仅一定要按时完成,而且保证比他们的期望值更高。” “神舟”火箭发动机系统负责人,六院院长雷凡培,当年40岁。张伟21岁年龄最小干活却不含糊。王楠26岁试验队中最年轻的指挥。“老同志”35岁以下发射任务的主力之军,颜国清是控制系统的指挥;张旭辉是—弹道和安控方面的年轻专家;邓舞燕,刚参加工作一年,但她已经出色地担任了几个型号的姿控工作,她的工作信条是,不能留任何小的疑惑和死角……
在发射基地,年轻人特别集中的部门都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他们的队员绝大部分都在35岁以下,突击队的概念不是抢干重活累活,主要都体现在工作的认真、细致上,还有团队协作的精神。
在中国航天城中无论是青年人,还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一位叫汪恭质的老研究员,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前夕,他已经64岁了,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易然请命,和两位同龄老搭档研究员毕可绪和高级实验师曾玉章,曾在“空间医学技术研究组”工作,三位老人不要组织给一分钱工资和补助,却风雨无阻天天来上班。他们给组织就提了一个要求:“盼了多少年啦,就让我们干到中国航天员上太空那一天吧!”2009年与记者重逢,回忆起6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汪恭质感慨不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立项,中国航天人短短11年就研制成功‘神舟’号飞船和运载火箭,建立起体现我国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建成了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着陆场……所有这些,靠的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啊!”
走进“特种服装与防护”研究室,技术干部刘翼念那瘦俏的面庞和弯曲的身躯让人心疼。2009年,年仅35岁的刘翼念依旧天天躬身伏案劳作。谈及往事,他说:“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承担研制建设任务的有全国约110个研究院所以及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参与人数之众可想而知。尽管其中一个人能起到的作用也许微乎其微,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亲身参加这项伟大的事业而自豪!”
当航天员杨利伟平静地跨进“神舟五号”驾驶脸、自信地对身边技术人员挥手说“明天见”时,当他面带灿烂的微笑跨出返回舱告诉大家“飞船运行正常,我感觉良好”时,“中华飞天第一人”的风采和魅力令世界为之倾倒。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嫦娥奔月、万户升天的故事,寄托着中华民族自古对太空的向往。6月3日,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52届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杨利伟代表中国航天人登台发言:人类对于外太空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彰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壮丽。中国的航天事业始终体现着“和谐”与“和平”这一主旨,我们将继续朝着“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常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些做法和思考[J].航天器工程,2004(04).
[2]赵训铃.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J].载人航天,2004(03).
[3]杨统发.难忘“神舟”五号之旅[N].人民日报,2004-05-31.
(作者:丁冬梅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