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八十二】一项恩泽后世的工程—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量:

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且水资源配置不合理。1959年2月,中科院、水电部召开“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工程“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的指导方针。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工程计划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进行调水,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

2002年12月27日,随着一声号令,这项堪称世界之最的特大水利工程宣告正式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江苏已有京杭大运河等江水北调工程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早在1918年,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在长江建设水利设施的构想。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民生主义》的演讲中提及:“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最早计划,充分显示出孙中山在国家经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听取有关引江济黄的设想汇报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于是设想南水北调的大幕由此拉开。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第一次出现“南水北调”的提法。后经历届政府部门数十年的研究认证,南水北调工程最终确定为我国投资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千百万人为之翘首期盼半个世纪的特大调水工程终于从图纸走向了现实。

据介绍,中国目前拥有水资源约2800亿立方米,但人均很少,而且时空分布不平衡,主要大江大河都在南方,且水质也优于北方地区。待2050年东、中、西三条线工程最终建成后,调水总量规模为448亿立方米,接近于在黄淮海平原和西北部地区增加一条黄河的水量,我国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将得到基本改变。在世人瞩目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中,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也将肩负新的使命,为北方人喝上香甜的饮用水立下不小的功劳。

工程的难度系数暂且不论,就是最大的移民搬迁创历史之最,有许多人舍小家而为大家,仅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河南两省移民共40余万人。作为“南水北调移民第一人”,王瑞权的故事被记录下来。更多的移民没有他那么幸运,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淹没。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鱼关的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幅照片:一位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需要搬迁的移民,背对镜头蹲在一辆三轮车上,看着自家九成新的房子,屋顶上的瓦一片一片被揭走。“亲自动手拆掉辛辛苦苦盖起来的房子,太难受了。”博物馆馆长、《河南日报》(农村版)南阳记者站记者刘海播当年在各移民村蹲点一年多,“房顶的瓦能卖钱,移民们就在搬走前自己拆掉旧居,留下完好的瓦片去卖。”

南水北调移民的搬迁安置强度不亚于甚至超过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始于1993年的百万三峡移民工程进行了15年,始于1991年的小浪底20万移民花了13年才完成,而南水北调河南段就要解决21.1万移民的迁安工作。 丹江口库区“停滞发展18年,只为一江清水。”为了保证江水的质量,自此十八年,丹江口库区内停止建设和发展。这期间,不可建厂、不可修路、不可架桥,都知道一个城市的活力在于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18年光阴,丹江口人民付出的是几代人的努力呀!在移民工作中,一位年仅52岁的干部倒下了,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说:“我多么想亲眼看到首都北京人民能喝上咱们的丹江水呀。”搬迁带头第一人,不拖国家后腿。2005年1月5日,马湾村的王朝礼得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搬迁移民第一人,王朝礼说:“搬迁!我第一个带头搬!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我个人一点小利益算得了什么?我一个小家咋能拖国家的后腿儿?搬!"这个小家庭已经是第二次移民了,早在丹江口大坝建设期间,他和妻子便响应党的号召进行外迁到宜城,默默无闻当了一名普通农民。改革开放后,王朝礼一家又从宜城迁回了丹江口,在大坝右岸定居下来并经过几年辛苦打拼,置办了食品加工厂与建材经销店。日子稍有好转,却迎来了第二次迁移,这无疑对家庭产生巨大的损失。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他勇敢走出第一步,再次踏上背井离乡的迁徙之路。

南水北调工程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它是一个巨型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及配套工程建设、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征地移民、文物挖掘保护等多方面工作,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意见分歧及利益博弈。工程规划调水规模最终年调水448亿立方米,涉及人口达4.38亿人,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投资巨额、涉及范围广、影响十分深远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同时,又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机制运作,现代企业管理,用水户参与”方式运作,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超大型项目集群。其建设管理的复杂性、挑战性都是以往工程建设中不曾遇到的。

参考文献:

[1]中共南阳市委组织部,中共南阳市委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编.历史的见证[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0.

[2]耿堃.“移民第一人”的朴素情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的故事[J].天津日报,2019-12-14.

[3]吴启迪.中国工程师史[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05.

(作者:丁冬梅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