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七十四】共和国超级工程——三峡工程

发布日期:2021-09-17 浏览量: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功能,有20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世界之最”,享有“全球一号水电工程”之誉。三峡工程包括混凝土重力式大坝、泄水闸、永久性通航船闸以及装机1820万千瓦的水电站,总投资2485亿元。

兴建三峡工程,治理和开发长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治水梦想。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治理长江水患的战略构想,描绘出“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

1992年4月3日,经过“梦想70年,论证40年,争论30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因此,三峡工程也是唯一一个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举全国之力兴建的国家重大公共工程。

三峡工程采取“一级开发、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到2009年全面建成。其规模之浩大,工程之复杂,施工之艰巨,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绝无仅有。工程的土石方开挖量达到10259万立方米,如果用其筑成高、宽各1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两圈半。混凝土浇筑量达到2715万立方米,是号称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的2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2.5倍。

在治水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三峡精神。在这一精神鼓舞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无私奉献、实干苦干、努力拼搏。“水电之子”郑守仁院士便是其中一位。

1994年,郑守仁任三峡工程的前方技术总指挥,担负起主持三峡工程技术设计和现场勘测的重任。

在进行工程开工后的第一步一期土石围堰时,郑守仁凭借自己30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排淤挤淤”的方案,将一期土石围堰直接建在粉细砂层上,既缩短了工期,又节省了投资。

1998年农历大年初一,左岸13号坝段基础即将验收时,参建各方代表都表示可以通过,施工单位也开始准备浇筑混凝土,只有郑守仁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指出基岩面处理未达到设计要求,并强调,三峡主体大坝基础部分万万马虎不得,地质缺陷一定要处理妥当,否则后患无穷。最终,施工单位只得按要求连夜整修,直到地质缺陷得到妥善处理,郑守仁才签字验收。

为了解决在施工中出现的难题,郑守仁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郑守仁有一本特殊的“日历”,上面没有节假日,逢年过节,人家往家里赶,他往工地赶。他还有一张特别的“作息时间表”,上面没有白天、黑夜,除了必不可少的吃饭、睡觉,剩下的全是工作,同事们都心疼地说他是“工作狂”。

三峡工程除了建设任务外,最艰巨的就是淹没区的“百万大移民”。三峡工程淹没库区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

自工程开建以来,库区人民无私奉献,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他们保存着老家的门牌号,带上蔬菜种子、树苗、石磨,离开故土,毅然“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一部分移民离开肥沃的土地向后靠,把新家建在了瘠薄的山梁台地上;更有数十万移民离乡背土,揖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园,带着家乡的泥土,远赴十几个省市重新安家。

自1993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正式实施以来,到2003年二期移民验收为止,重庆库区累计完成移民静态投资290亿元,迁建了2座城市、6座县城、51个集镇、25座大中型桥梁、11座水厂,建设移民乡镇公路1200公里,搬迁安置移民57.76万人,复建各类房屋2041万平方米,调整搬迁淹没工矿企业888户,完成8个县城和城市港口、47个集镇码头的搬迁和新建。

根据最新统计,三峡库区共搬迁移民139.76万人。参与移民工作近20年的国务院三建委原副主任甘宇平曾深有感触地说:“正因为有了移民群众的奉献、牺牲,有党和政府不断维护和发展移民的利益,三峡百万移民‘搬得出’的目标才得以如期实现。”

建成后的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效益。在长江防洪体系中,三峡工程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其地理位置优越,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成库前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千瓦,相当于13座140万千瓦级的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发电规模,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三峡水电站地处华中,与多个供电地区的距离都在经济输电范围以内,把华中、华东、西南电网联成跨区域的大型电力系统,可以取得地区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同时,三峡电站所提供的廉价电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长江干流是沟通西南腹地和东南沿海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峡工程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能够有效改善重庆至武汉的通航条件。重庆至宜昌650公里范围内,原有急流滩、险滩、浅滩共139处,绞滩站25处,单行航行航段46处,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完全淹没了上述所有险滩,航道水深增加40%,宽度增加2倍,江水流速减缓50%,满足了万吨级船队的航行要求,年通航能力从原来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三峡工程是一座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是一座造福千秋、科学发展的惠民工程,是一座科学治水、安全环保的现代文明工程,使中华民族治理长江的梦想变为现实。三峡工程带动了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城镇化、工业化大发展,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提高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湖北改革开放实录(第1辑)[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2]葛美荣.邓小平与三峡工程上马的决策.中华魂[J]2020(7).

[3]梅兴无.毛泽东的三峡情结.党史博览[J]2019(12).

[4]熊坤静.三峡水利枢纽世界顶级工程.党员之友[J],2020(5).

[5]周思.大国崛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6]臧小平.三峡水库水环境研究[M].长江出版社,2014年.

[7]蒋建东主编.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总结性研究[M].长江出版社,2012年.

[8]郭振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企业报[N],2020年3月31日第005版.

[9]张红武.百年工程始玉成 千秋重器耀古今.人民政协报[N],2020年11月5日.

(作者:祁莉霞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