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五十七】恢复高考

发布日期:2021-09-16 浏览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人生是被高考串联起来的,许多人从入学直到成人前,几乎一直在“准备高考”。无论对高考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不可否认的是,高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建设选拔了无数人才,无数人从此改变了命运。

1952年,我国第一次实行大学统一招生,建立起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从1952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和政治与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这种办法基本上符合当时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需要,录取的学生政治、学业质量都是比较好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通知指出以往的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必须彻底改革”,并宣布当年的高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7月24日,又发出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从该年起高校招生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取消考试制度,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事实上,因各地忙于进行“文化大革命”,均未进行招生工作。从此,高校停止了招生。后来,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成千上万高、初中毕业的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大学教师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大学名存实亡。

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这次招生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没有任何文化考试的推荐选拔的大学招生制度开始实行。这期间,进入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的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大学教学活动难以进行,还要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

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时,高考招生办法仍未改变。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广大群众对当时的招生制度非常不满,“人民来信”如雪片般飞向教育部。一些老同志也给尚未复出的邓小平写信,提出恢复高考制度迫在眉睫。

此时,面对问题和呼声,邓小平的心情十分急切。虽然他尚未复出,但他一直在关注着科技教育界,并已经在脑子里开始筹划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和恢复高考制度。

真正促使高考制度再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是邓小平。1977年7月17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恢复了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职务。邓小平复出后主动请缨,分管科教工作。

8月初,他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请来了包括周培源、童第周、苏步青在内的40多位教育界专家和官员,他们在人民大会堂畅谈教育。邓小平坐在会场,认真地听大家的发言,很少插话。会议开始时,大家发言都很谨慎,但谈了两天后,谈话口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变成对“推荐制”的批判。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谈到清华大学教育质量很差,许多人只有小学水平,入学后还得补习中学课程时,邓小平很不满意地说:那就应该叫作“清华小学”“清华中学”。

其中,武汉大学的查全性先生发言最为震撼人心,在会场引发了强烈共鸣。

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问题还是招生制度。

他痛陈了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病:“一是埋没人才。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而某些不爱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据了招生名额;二是从阶级路线上看,现行招生制度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他们如果没有特殊关系是上不了大学的,这一点比文化大革命前还严重;三是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而且愈演愈烈。今年的招生还没开始,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了;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的积极性。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凭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大家感觉,查先生的发言,切中要害。在座的科学家们发言踊跃,一致建议国务院下决心恢复大学招生制度。

听完大家的发言,邓小平当场表态:“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时任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说,今年恢复高考来不及了。招生工作会议已开过了。邓小平说,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他的表情很严肃。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决定立即在北京重新召开招生会。

随后,从当年8月13日开始一直到9月25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后时间最长的一次招生会,会期45天。会议争论十分激烈。焦急不已的邓小平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最后,会议终于得出一个可行性方案,这就是《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文件确立了“废除推荐,恢复高考”,为“四化”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正确方针。采取“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贯彻群众路线,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这个《意见》,确定了具体招生措施,主要包括:一、劳动知识青年可以报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名;二、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三、废除推荐,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四、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清除“左”的影响,破除反动血统论;五、德智体全面考查,择优录取。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十年积压,使1977的高考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当时的报考人数是573万,录取名额为27.297万个,录取比例为29:1。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当时,由于资源严重匮乏,如何解决高考试卷纸张,竟然成了一个叫人头疼的大问题。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纸张,先行印刷高考试卷。

在这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里,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如今,4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当年做出的决策,其意义早已超出高考本身。他让一代代中国人明白: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未来、是希望。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恢复高考制度的台前幕后[J].党史文汇,2017(10).

[2]龙平平,张曙.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J].党的文献,2007(4).

[3]王永钦.教育的春天——1977年推翻“两个估计”和恢复高考前后[J].党的文献,1997(4).

(作者:范映渊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