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五十四】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发布日期:2021-09-15 浏览量:

1974年9月15日,新华社报道,由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基本建成并发挥显著效益。9月17日《人民日报》发通讯稿《英雄战黄河 塞上添明珠》,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赞誉为“塞上明珠”。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建在黄河青铜峡段峡谷出口处。它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黄河干流继三门峡之后兴建的第二座水电站,也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功能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宁夏地区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著名的汉渠、秦渠、唐徕渠、汉延渠和惠农渠等,均由青铜峡引水灌溉。青铜峡也被称为“九渠之首”。但由于渠道均系自流引水,引水高程不够,灌溉水量无保证,也难以扩大灌溉面积。而且,每年均需进行大量的岁修工作。

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设是宁夏人世世代代的一个梦。早在民国时期,国内老辈水利专家及宁夏水利界人士,就提出在青铜峡筑坝的议论。水利界前辈李仪祉于1934年9月亲临青铜峡视察,并在报告中写道:“青铜峡宜造跨河铁桥……桥孔之间设活动堰以蓄高河水,则河东河西两岸之灌溉渠,可以统由此节制管理,堰后淤积可由中泓排泄之,如此则各渠养护之费可以大省,旱涝不虞。宁夏灌区可以增至三百万亩,水利交通益莫大焉。”可惜由于时局动荡没能实现。抗日战争胜利后,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在宁夏灌区安排复员屯垦,准备成立宁夏工程总队,并于1947年制定了青铜峡闸坝、渠道及干渠工程的设计,时近解放,宁夏工程总队移驻后套,建坝之事被迫中断。1954年,新中国制定的《黄河流域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将青铜峡工程列入第一批修建计划,从此国内外专家多人多次到现场进行考察研究。

1957年,由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承担勘测设计工作的《黄河青铜峡规划报告》制定出来,确定枢纽工程灌溉、发电同期建设,装机26万千瓦,投资2.64亿元。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划转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8月该院提出初步设计报告,确定灌溉发电一期开发,装机8台、27.2万千瓦,年发电量12.85亿度。

1958年8月26日,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牵头下,在宁夏成立了黄河青铜峡水利工程局,指挥宁夏回汉各族1万多名儿女,打响了青铜峡水利工程建设的战斗。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地汇聚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硬是凭着一把尺子、一支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创造了我国水利水电科技史上的一个个第一。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也积极投身工程建设,大坝建设初期,每天有1万多人奋战在河床坝堤,肩挑锹挖,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地把砂石泥土移走,谱写了那个时代战天斗地的生产革命颂歌。有人说,青铜峡大坝是一锹一锹挖出来的,是一背篓一背篓背出来的,这是真实写照,一点儿也不为过。

工程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仓促开工上马,又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等天灾人祸,且整个施工过程要始终保证每年“五一”放水灌溉,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多困难。但建设者们顶住压力,不仅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而且在施工中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

工程建设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截留“围堰”,按照苏联专家的设计要求,要用标准的水泥、沙石、钢筋等,不但工程难度大,而且成本很高,在当时国家处于极贫时期,要把围堰材料从全国一样一样运送到青铜峡工地,不仅十分困难,而且延误工期,怎么办呢?工程处处长李清泰经过调查,建议用民间围堰的方法,这个提议在工地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保守思想的人不相信这种土办法,他们摇头说,在奔腾咆哮的黄河激流中,“草土围堰”会轻而易举地被滚滚河水冲垮。

这场到底用什么围堰的争论,是关系到能不能抢在时间前面,多快好省地建设拦河大坝的问题。那是黄河冰封期逼近的时刻。为了赢得建设的时间,必须抢在当年冰封之前,进行第一期围堰工程,叫黄河让出半个河道。那些天,建设者们在一天的劳累之后,还在工棚和帐篷里挑灯夜战,热烈讨论做围堰的方案。他们总结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灌溉引水、断流、岁修以及在黄河护岸、抢险等施工中创造出来的“草土围堰”经验,提出用它来作为挡水建筑物。

工地上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群众性的大辩论。工程局党委坚决支持广大群众的意见,决定用草土做围堰。自治区选派了26名回、汉族治黄“土专家”前来支援。他们同一万多名建设者一起,在黄河激流中,用麦秆、稻草和黄土做材料,一层草,一层土地堆筑成堤,向黄河中心进逼,打响了这场不寻常的战斗。

数以万计的建设者,骑着毛驴、骆驼,划着木船、羊皮筷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项多少年来他们梦寐以求的建设工程。沉寂的青铜峡谷沸腾了。身强力壮的青年人,组成一支支突击队,纷纷写请战书、决心书,要求承担艰巨的任务。在青铜峡工地上,不知传颂着多少妻子送丈夫,父亲送儿子参加建设,青年人为赶赴工地推迟婚期,几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把青春献给了工程,有的人永生留在了这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骑着毛驴,带着干粮,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六盘山区,走了十天,主动来到青铜峡工地请求参战。他托着雪白的胡须,激动地说:“只有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才能使出这样大的干劲,为子孙万代造福啊!”

冬季的西北高原,寒风一阵比一阵紧。黄河水急浪高,凛冽刺骨。共产党员、围堰班长朱生金和有30年治水经验的老河工马永富等“土专家”,站在围堰梢头,带领群众,昼夜向黄河中心堆筑。经过40昼夜的奋战,他们征服了汹涌的河水,在河床的东西两边各堆筑起一圈“草土围堰”,高17.5米、宽16米、长580米,总围堰面积52000立方米。迫使河水让出了半个河道。这两圈围堰好似铜墙铁壁,顶着每秒两千一百立方米流量的河水冲击,保证了大坝基础开挖和坝体混凝土工程的进行,创造了“草土围堰”这一民间水利施工方法的新奇迹。这一经验不仅为黄河上水利工程所广泛应用,还推广到国内外水利工程中。

时任水利工程局党委委员、程处处长,李清泰向全体职工发出:在1967年12月26日,用首台机组发电为毛主席的生日献礼!青铜峡工程局齐心协力,步伐一致,一鼓作气促进了工程的顺利进行。1967年4月开始下闸蓄水,11月进入试运行,12月26日青铜峡水电站正式宣布发电。

1978年,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全枢纽有98个闸孔、89个闸门,坝长666.75米,高42.7米,水库面积113平方公里。电站装机总容量27.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3.55亿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闸墩式水电站之一。

1993年5月,又修建了唐渠电站(9号机组),工程于1995年7月投入发电运行。至此,青铜峡水电厂装机达到9台,总装机容量30.2万千瓦。

几十年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走过了开发、建造、完善、发展的成长过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至今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支撑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息的半壁江山,使著名的“塞上江南”变得更加美丽富饶。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宁夏人民永远的骄傲,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辉煌的标志之一,是一张享誉中外的鲜亮名片。

参考文献:

[1]馮荐.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飞躍發展中[J].黄河建设,1959(11).

[2]王新鑫.青铜峡水利枢纽促进了宁夏工农业的迅速发展[J].水力发电,1986(12).

[3]赵征.高举毛泽东思想经旗,高速度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J].黄河建设,1960(4).

(作者:沈岩东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