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四十九】重新安排山河——红旗渠

发布日期:2021-09-15 浏览量:

劈开太行山,

漳河穿山来,

林县人民多壮志,

誓把河山重安排!……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苦战十年,在太行山上的悬崖陡壁上筑起了一条“人造天河”——红旗渠的场景。这首红旗渠赞歌,唱出了林县(后改为林州)人民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河南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以来就饱受缺水的困扰,陷入极度贫困。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县91.8万亩耕地,只有1.2万亩水浇地。550个村庄,常年远道取水的有307个,吃水比吃油还贵,还难。

引漳河水入林县,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1959年林县大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县领导成员到山西省平顺县考察“引漳入林”工程。1959年11月6日,中共林县县委正式向中共新乡地委、河南省委报送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1960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办公室通知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山西省委已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

1960年2月11日,十万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工地。当时正值共和国最困难时期,林县人民发扬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英雄气概,谱写了重新安排山河的壮丽诗篇。

红旗渠灌溉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2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合计1525.6公里,加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设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从1962年2月11日红旗渠总干渠动工,1965年4月5日实现了总干渠的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工程全面竣工。红旗渠被中外友人誉为“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九大奇迹”。周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众志成城

工程之初,按照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干渠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配到15个公社。近4万名人挤在峡谷、山村,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畅,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尽管山西省平顺县沿渠社队群众腾出230间房子,但队伍压境,房子远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城北大队40多名妇女挤着坐在一个席棚里,被子潮湿,不能挨身,好天到阳光下晒晒还好过,就怕阴天晒不成。

连长见有人擦眼泪,安慰道:“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有水喝,有粮吃,睡个暖和觉。”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村民们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

难忘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是红旗渠的又一艰险工段。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只能以野菜、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团结就是力量

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对此有读者评价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红旗渠精神曾经响彻历史的岁月,也同样可以振奋时代的精神。”

在新中国火热的建设历史中,河南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也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丰碑。

参考文献:

[1]林风.红旗渠颂:林县红旗渠报告文学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

[2]周洁.红旗渠:太行山的“人工天河”[J].新民周刊,2021(13).

[3]郑蓓.红旗渠精神的传播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

[4]程瑞巧.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安阳日报,2020-03-21(003).


(作者:毛升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