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四十】石油大会战

发布日期:2021-09-15 浏览量: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然而曾经却戴着“贫油”的帽子。近代,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先后来到中国进行石油开采或地质调查,却均没有太大收获。因此,得出了“中国贫油”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但石油产品自给率很低,绝大部分依靠进口,这种状况与大规模展开的经济建设极不适应。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批地质学家心怀报国志,在理论上不断探索。他们通过研究,判断陆相沉积也能产生大油田(由于俄美等国大油田都与海洋环境和沉积岩有关,使得人们逐渐形成“海相生油”理论,而中国属于陆相沉积大地构造,被认为不可能形成大油田)。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石油勘探第一次实现了战略上从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勘探向东部地区勘探的大转移。

根据党中央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统一部署,1959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西北的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随后位于长垣上的另一口井也钻出了油,意味着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含油面积很大的油田。由于这一年恰逢新中国建国10周年,出油的日子又离国庆不远,为纪念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这一重大发现,以大同镇为中心,包括周围有石油构造地区成立了大庆区,大同镇改名为大庆镇,新发现的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三四月间,3万名解放军战士、4000名军官以及国务院各部委、黑龙江省等地支援会战的干部、工人陆续到达大庆地区,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会战开始了。这场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开发油田的会战,以震惊世界的速度打造出了一个在全国快速拿下大油田的经典模式。

经过4万多干部、工人、解放军战士的日夜奋战,到1960年底,就已经完成探井61口,试油63口73层。通过概算地质储量,证实大庆油田是一个特大油田。经过三年建设,大庆油田基本建成,从此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使我们这个在石油上仰人鼻息的东方大国,从此结束了用“洋油”的可悲时代。

在这场大会战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王进喜。这个名字常常和“铁人”这样的称号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

1950年,王进喜通过甘肃玉门矿招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在工作中,他既勤快又能吃苦,苦活累活脏活都抢着干。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工作表现突出,1959年9月,王进喜当选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休会期间,他看到北京街头行驶的公共汽车上都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作为一名采油工人,他感到莫大的耻辱,蹲在街头哭了起来。他决心为祖国甩掉这个“煤气包”而奉献自己的全部,甚至是生命。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当石油大会战开始后,他率领他的钻井队赶到东北,加入了这场大会战。

当时的大庆,条件十分艰苦,朔风呼啸,滴水成冰,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不足,设备在火车上卸不下来。面对这种情形,王进喜没有丝毫退缩,斩钉截铁地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全队30多人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硬是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移到井场。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王进喜就组织职工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运水50多吨,保证了及时开钻。就这样,苦干五天五夜后,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当打第二口井发生井喷时,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压井。没有搅拌机,倒入泥浆池的水泥搅拌不开,危急关头,他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当时他的腿还有伤缠着绷带。

正是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铁人”,正是有这种铁人精神,才打赢了这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大会战,先后发现并开发了大庆、胜利、长庆、辽河、华北、大港等油田,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参考文献:

[1]曹红艳.象牙塔里的奥秘 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年.

[2]赵晶编.科普面对面 中华科技五千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年.

[3]王志艳.探险解密:揭开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迷团 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

[4]中共大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大庆石油会战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

[5]陈劲松,朱贵平.长征精神代代传 信仰的力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6年.

(作者:李东宁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