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三十九】“人生能有几回搏”——第一个世界冠军诞生

发布日期:2021-09-15 浏览量:

曾几何时,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那时的中国人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精神日渐麻木,在一桶桶鸦片的戕害下,身体也孱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旧中国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片“荒凉”。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30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但除了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那时开始,“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华民族的蔑称。

新中国成立后,从对广大人民健康的亲切关怀,以及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千秋万代的大业出发,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体育运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了“提倡国民体育”。1952年6月20日,为推进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亲笔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同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任命贺龙为主任,加强对体育运动的领导。经过近10年的发展,广播操、工间操推广普及,体育锻炼标准、竞赛制度等大力推行,传统武术等运动项目得到研究整理及进一步发展,人民体质逐渐增强,运动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多人创造和打破了2800多次全国纪录及20余次世界纪录,崭新的体育道德和运动风格得以树立。

更令人振奋的是,1959年,中国产生了第一位世界冠军。

1959年3月27日至4月6日,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这次比赛因为一个中国人的胜利而显得与众不同。4月5日这天,男单决赛中迎来了一位帅气、文静、略显纤弱的东方小伙子,就在前不久的比赛中,他过五关斩六将,杀入决赛。今天,他要在这里迎战已经7次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悉多。他就是容国团,当时21岁。

比赛开始了。尽管容国团已经了解了悉多的打法战术,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但悉多倒底是老将,赛场经验丰富,打法娴熟,一开场就让年轻的容国团处处受制。就这样,第一局容国团失利。

但是,这个看似瘦弱的小伙子,却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劲。他早立下了“三年夺取世界冠军”的誓言。第二局开局后,容国团拿出他的看家本领——近台快攻,很快便打得悉多手忙脚乱,应接不暇。特别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容国团愈战愈勇,最终以3:1获胜,夺得了这一届锦标赛的冠军。比赛刚一结束,凡是华人的报纸,头版都无一例外地登载了这条消息。

回国后,乒乓球代表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其中,容国团夺冠更是被周总理称作1959年的两件大喜事之一。当年中国首次生产的乒乓球也因此被命名为“红双喜”。他是中国人的英雄。从此,外国人再也不能小瞧中国人,中国的体育健儿开始冲出国门,在广阔的世界赛场上大展风采。

此后,1961年,容国团和队友们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了中国第一个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在这届比赛中,容国团发出了“人生难得几回搏”的名言。1963年,容国团执教中国乒乓球女队。两年后,他率领中国女队在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第一次夺得了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容国团的这三个“第一个”,为祖国彻底洗去了“东亚病夫”的耻辱。

容国团的胜利还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人人学乒乓球的热潮,推动中国成为乒乓大国,地位至今不能被撼动。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创造性地开展“乒乓外交”,让“小球推动大球”,直接促成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

参考文献:

[1]刘署刚编著.图说天下 目击中国100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年.

[2]池建等编著.体育大国的崛起 新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体育大事[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2年.

[3]郭丽萍编著.文明中国书典 楷模中国[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4]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刘海藩主编.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12体育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

(作者:李东宁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