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三十八】永远的纪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发布日期:2021-09-15 浏览量:

1958年5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一座高耸入云、庄严巍峨的建筑正式揭幕,它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碑基占地3000平方米,碑身通高37.94米,碑座束腰部四面镶嵌汉白玉浮雕10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最大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代表,全国政协原常务委员会委员杨拯民曾回忆说:“30日的下午到会场以后,每个人桌子上放着一份决议,要建立一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家一看都觉得很好。会议提出来以后,大家都热烈鼓掌拥护,全体通过。就这样,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天,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被确定下来。当天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全体代表出席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奠基仪式上,毛泽东亲自铲下第一锹土,为纪念碑奠基。”当日决定兴建,当日进行奠基,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自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到1958年4月22日正式竣工,历时近6年,期间汇聚了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梁思成、刘开渠、林徽因等一大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文史专家、建筑家、艺术家的智慧心血,使纪念碑在建筑、雕塑上成就了艺术上前所未有的成就。纪念碑的建造还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辛勤汗水。就拿纪念碑正面碑心石来说,它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采自青岛浮山,开凿时毛重280吨,整个开采运输工作历时7个半月,共7000余名工人参与其中。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对设计、建造给予了很多指导意见。纪念碑正面碑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为毛泽东题写,背面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当年周总理亲自写好送到工地交给刘开渠。刘开渠看后说:“真没想到,总理的字写得这样漂亮!”总理说:“为写好它,我特意到北戴河住了一星期呢!”

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审议,到纪念碑造型的设计,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的内容,到8组浮雕历史题材的确定,都坚持以歌颂人民为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字的核心是“人民”;仅有114字的碑文正文中8处提到了“人民”;在浮雕人物形象设计上,没有一个革命领袖人物和历史重要人物,这在中外纪念性建筑中是不多见的。这些充分体现了纪念碑的人民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在面向社会发放的征稿通知中明确提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附属设计,都要采取中国人民所熟悉的民族形式。纪念碑造型设计形成立体方案后,于1951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奠基石处进行陈列,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并根据全国人民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又在北京市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上陈列展示,进一步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反复构思,不断完善。浮雕在完成原大二分之一定稿时,纪念碑停工3天,组织10万人观摩征求意见,然后结合人民的意愿完成浮雕最后的定稿。

人民英雄纪念碑自建成以来,就成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它屹立于天地之间,像巨人一样对着苍天大地诉说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艰苦斗争史。它象征着人民英雄的功勋彪炳史册、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它承载着亿万人民对无数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是国家和人民不忘历史、牢记使命、勇毅求索、不断前进的精神体现。

参考文献:

[1]丁牧主编.中国建筑的历史[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8年.

[2]郑珺编著.京华通览 长安街[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年.

[3]王树仁.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始末[J].人民周刊,2021(1).

[4]余玮.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敬意[J].中华儿女,2019(15).

(作者:李东宁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