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三十四】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发布日期:2021-09-13 浏览量: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经历了太多苦难,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实现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从晚清“洋务运动”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间资本主义,从民族工业到国家资本主义,旧中国的工业一步步发展,但生产落后,产量低下,发展畸形,不仅地区分布不合理,产业结构也极端不平衡,除了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基本没有重工业。

面对这种现状,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把工业化作为自己矢志奋斗的目标。早在1944年5月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首次向全党谈到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员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快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开始大规模地有计划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重工业。在这一过程中,1953年5月14日实施的“一五”计划(1953—1957)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一五”计划即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春天开始,在周恩来,陈云主持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即着手编制1953—1957年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初,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草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1954年4月,中共中央成立了由陈云、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等人参加的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小组。经过多次修改后,第一个五年计划轮廓大体确定。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定》。同年7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后正式公布。

“一五”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中,一个重点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包括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矿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设备和汽车、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工业,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立初步基础。在“一五”计划投资总额中,工业比重占到了58.2%,位居第一位,在工业投资中,又以重工业为重,占到了51.5%。因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欠缺重工业无疑会在国际上难以立足,没有重工业的支撑,轻工业会因为所需设备、燃料、原料和材料不足而发展迟缓;农业也会由于化肥、农业机械短缺而难以提高产量,实现规模生产;强大的国防力量也就无从保障,这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无疑是危险的。

“一五”期间,国家在工业化建设上,实现了多个突破。1956年7月,吉林长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自己制造的汽车——解放牌汽车驶上街头,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之后,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这是我们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其历史与现实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其中,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工矿建设项目达921个,到1957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109个。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经过“一五”计划,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毛泽东在面对建国初中国工业现状时曾说的,“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面貌从此被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龙新民,张静如.中国共产党90年史话[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

[2]何虎生.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

[3]王颖.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诞生记[J].人民周刊,2020(22).

[4]史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成就[J].党员文摘,2019(7).

(作者:李东宁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