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根据地民众的大力协同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八路军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丰硕、影响极大的重大战役。对于八十年前发生的这场伟大战役,存在着“不一样的声音”。
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动百团大战,让过去处于隐蔽状态的八路军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引起了日军的高度重视,因而很快就实施了报复作战,实行了毁灭性的扫荡,在平原地带则增加了据点,几乎遍地皆是,敌后根据地因此收缩得非常严重,也再度暴露出来八路军在装备、火力及战术上与日军的巨大差距。另外,对八路军前总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在中共中央内部本来就有不同的看法。百团大战又给部队和根据地带来了如此惨重的损失,更让毛泽东感到不安,他已在政治局会议上表示了用这种方式与日军硬拼的战法不满。
上述观点的看法无非就是,第一,百团大战不应该发生,向日军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引发了日军的疯狂报复。第二,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没有必要性,对此中共中央内部存在重大分歧,其理由还是由于暴露了自己,引起了日军的疯狂报复。第三,百团大战是对游击战的放弃,使用了“与日军硬拼”的战法。
第一,似乎是因为有了百团大战,日军在中国才开始疯狂起来,如果没有发生百团大战,日军本来是文明的,温和的,对中国没有什么图谋的。显然,这与事实严重不符。
早在1940年4月9日,德国出兵占领丹麦,突然袭击挪威,击退英法远征军后,于6月10日占领挪威全境。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欧洲战局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以利下一步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5月10日,日本陆军省制定了《以昭和15、16年为目标的处理中国问题策略》,并在5月18日召开的陆军省、部首脑会议上正式通过。其要点是,在1940年底以前,进一步统一与加强政略、战略和谋略,以全力迅速迫使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屈服。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处于抗战困难的中国武器进口减少约51%。
日军也早就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开展“治安强化运动”。在1930年冬以后,日军加紧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日军此时修的路已经不是一般的路了,而是一条条“钢铁封锁线”。这种路比地面高出5尺,两旁沟深8尺到1丈,沟底宽6尺。日军在这种路上相隔不远就建一个碉堡。在整个华北,日军修筑了5000余公里的铁路、3万余公里的公路、3000余个据点。在日军华北的“囚笼政策”中,正太铁路是日军实施这一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正太铁路全长240公里,是日军控制华北、封锁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交通命脉。日军称正太铁路沿线是“不可接近”的,妄图用它隔绝八路军总部、第119师活动的太行山区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并以它为依托进攻抗日根据地。因此,日军早已疯狂!八路军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中华民族的安危,不可能不拼死一搏。
第二,如果着眼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百团大战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必然和必须的。
百团大战之后,日本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由于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中国的图谋不变,中日之间不可能因为中国人民不抵抗就能换了中日和平。即使会引起日军“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并不能成为百团大战不应该发生的理由。这次战役给敌伪沉重打击,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彭德怀回忆说:“必须打反日的百团大战,表示我们是为反磨擦的。这才能争取广大的中间势力。”1944年4月,毛泽东在总结相持阶段抗战的经验,指出百团大战将日军主力吸引到自己周围,挽救了国民党战场的危机,支持了长期的抗战。
第三,百团大战作为一场破袭战,不可能采用“与日军硬拼”的战法。八路军在装备、火力上同日军存在巨大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八路军采用的是硬碰硬的战法,百团大战就不可能取得“毙伤日军二万余人、伪军五千余人,俘日军二百余人、伪军一万八千余人,八路军伤亡一万七千余人、中毒2万余人”的不错战果。
其实早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刚刚开始不久的9月25日,彭德怀在北方局高干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这当然将增加我们的困难,但可减轻敌人对我后方的压力,减少招降的危机。今天的牺牲,可以免掉将来大的困难。”由此可见,作为指挥者彭德怀不可能没有预见到百团大战的残酷性,也深知会使华北斗争更趋严重。同样,他更加深知,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一个军队,如果不明白“今天的牺牲,可以免掉将来更大的困难”的道理,一定是没有前途的。百团大战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和民族在关键时候是不缺乏这种伟大而宝贵的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和血性胆气。
参考文献:
[1]白钢.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大规模的主动出击——百团大战争议问题之我见[J].党史文汇,2020(8).
[2]郝禹.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J].军事史林,2020(8).
[3]刘学礼.百团大战[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作者:毛升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