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十九】六届六中全会

发布日期:2021-09-13 浏览量:

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参加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7人,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区负责人38人。这是1928年党的六大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全会。

毛泽东后来回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个重要会议,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一次是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而“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显而易见,两次会议都在解决路线问题。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军事路线错误,六届六中全会主要解决思想路线,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这为我们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确立了“中国化”的思维范式,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历史使命、思想路线、工作方法。因此,如何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在六届六中全会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已走上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实践之路。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充满自信地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这是党内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能当作教条而应该是行动的指南,不仅要了解一般规律,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要体现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也首次提到“实事求是”,共产党员既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对于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化的概念表述和科学命题,是对全党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高度警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否则就不可能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去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将停止,中国革命也将半途而废。

从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到1938年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理论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毛泽东用来表示马克思的思想要适合中国情况的词‘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所使用的一个奇特的词。作为一种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时,是否过于‘欧式的’而必须‘中国化’呢?毛泽东是这样认为的。”“毛泽东从马克思那里吸取灵感,但是毛泽东主义,后来并未证明和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样的。”

在中国,并没有“毛泽东主义”的提法,毛泽东本人也反对这样的提法。在世界各国,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各国必须要遵循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之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完全可以根据具体国情,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解决本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在中国读者看来,毛泽东思想包括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肯定不可能跟马克思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完全一样。但在形而上学者看来,如果这两者不一样,马克思主义是正统的,那毛泽东主义一定是“异端”。

在许多教条主义者的思维中,只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那就不可能有丝毫的改变。在他们看来,既坚持又发展是不可理解的。在马克思主义者那里,正好相反。只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是真理,那就意味着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而也就意味着必然会被丰富和发展。坚持和发展并不矛盾,毛泽东经常喜欢这样来表达对马克思的尊重、坚持和发展。1958年4月,在东湖客舍毛主席与王任重谈话时说:“跟马克思平行,不算马克思主义;比马克思低,不算马克思主义;只有超过马克思,才算马克思主义。”言外之意,你只有用马克思的东西解决了新的问题,解决了他没有解决的,丰富了他有待丰富的东西,那就是超过马克思,那才是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的真正坚持和学习。

因此,六届六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在各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还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毛升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