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十八】写于民族最危难时刻的不朽经典

发布日期:2021-09-13 浏览量: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到了灭亡的最边缘。在这个战火纷飞、战事急迫的历史关头,1937年7-8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作为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争分夺秒地撰写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两篇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

“两论”的写作,并不是单纯出于哲学兴趣,而是因为要争取中国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就必须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论”的写作,总结我们党建党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错误,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助于全党放下包袱,统一思想,投入新的战斗。“两论”为争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处在最黑暗边缘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彻底胜利提供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两论”的创作,体现了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两论”必然面向现代化。其哲学内核是属于现代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写作动机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如果再继续问,这场革命的实质是什么?那就是结束中国传统的封建旧社会发展阶段,结束中国被殖民地的历史,从而开启了把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带入一个社会主义的而非资本主义的现代社会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中国后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乃至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同样离不开“两论”的指导。

根据《实践论》,现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危险是把理论与活生生的实践割裂开来。这一点才是《实践论》这篇经典著作最想告诉我们的。其结尾写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走向现代化。要实现这种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循环和辩证统一,就要始终体现并孕育为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两论”必然要面向未来。凡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必然是面向未来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两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教科书,重点决不只是打赢抗日战争,虽然它确实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两论”的真正要从哲学上思考的问题是中国走向哪里。这是近代中国迫切思考的问题,即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实践论》开篇讲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矛盾论》开门见山地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因此,中国社会不会停止在某个地方,改变中国命运的只能经由人民之手,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中国的未来必然属于人民。当然,这个中国人民并不是指自古以来就有的中国人民,而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下的中国人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

“两论”必然要面向世界。“两论”包括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批判教条主义者说,关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则还有许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不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不能抽象地理解,只有立足中国国情,把屁股坐在中国大地上,“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理解和把握中国的特殊性,才能够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才能够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两论”没有一丝一毫的狭隘民族主义,总是不断强调要克服思想的封闭性,从世界的大系统、大学问、大趋势上来理解中国革命问题和发展问题,去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被奴役、受压迫的历史,以独立、自由、富强的姿态融入人类发展的潮流中。“两论”着眼于改变中华民族命运,但归根结底是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论”是毛泽东同志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已经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代名词,归根结底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凡是我们坚持了“两论”我们的事业就不断得到发展,凡是我们背离了“两论”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必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总之,“两论”不但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也给了我们党站在世界潮流最前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伟大学说在中国舞台上得以丰富和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李达.《实践论》《矛盾论》解说[M].北京:三联书店,1978.

(作者:毛升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