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建党小故事之十五】旗帜——北上抗日先遣队

发布日期:2021-09-13 浏览量: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的国民党军正以重兵向苏区腹地进攻。7月6日,中央决定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军第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北上。

1934年7月6日晚,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省瑞金出发,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攻克大田县城,再经尤溪以东,进到闽中。7月下旬,在红9军团配合下,攻占樟湖坂,渡过闽江,占领谷口。当准备继续北上浙西并向皖南开进时,接到中革军委关于进占水口,相机袭取福州的电令,遂于8月1日占领水口后,向福州进逼。7日,在福州西北郊发起攻击,因福州国民党军预有戒备,经一昼夜攻击未克,不得不撤至福州以北岭头一带,并改向闽东转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闽中并攻击福州,引起福建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迅即调集重兵进行追击和堵截。为摆脱险境,北上抗日先遣队且战且走,在先后攻克罗源县城、穆阳镇和庆元县城后,于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东北古楼一带游击区。这时,中革军委电令北上抗日先遣队执行袭击进攻闽北苏区的国民党军的后方,在闽浙赣边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苏区的任务。北上抗日先遣队迅即离开闽北,向浙西挺进。13日攻占清湖镇,15日进至江(山)常(山)公路的大陈地区,并一度攻入常山县城。然后转向皖赣边行动,10月下旬进至闽浙赣苏区,遂于德兴县重溪与红10军会合。11月4日,与红10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团,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红7军团编为第19师,红10军和地方部队编为第20、第21师。这时,中共中央已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红10军团改由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军区指挥。11月中旬,第19师向浙皖赣边进发。11月18日,中央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围剿”日趋严重,决定红10军团率第20、第21师转到外线作战,会同第19师在开化、遂安、衢县、常山地区活动,创建浙皖边根据地。并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刘英五人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为主席,领导红10军团的行动。11月下旬,红10军团主力向浙皖边前进,12月10日在皖南汤口地区同第19师会合。这时,国民党军2个多旅的兵力,分南北两路向汤口进逼。14日,红10军团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战斗失利,师长寻淮洲负伤后牺牲。随后,国民党军1个师又2个旅及一些地方团防部队共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追来。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红10军团为摆脱敌军,艰苦转战于皖南地区,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损失严重。

1935年1月中旬,向闽浙赣苏区转移,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遭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袭击,部队被截成两段,主力约2000人,被国民党军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等被俘,后于南昌就义。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过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经过整编,组成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此后,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率领下,转战至浙南,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在这支部队的6000人中,非战斗人员占了约2000人,此外还包括一个随军工作团。红七军团不仅非战斗人员多,而且负荷的物资也不少。仅中央交给的宣传材料《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中国能不能抗日?》及《拥护红军北上抗日运动口号》就有160万份,多达380余担,连同部队的物资用具,多达500余担,行动起来极为不便。由此可见这只部队还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任务,是向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第一面旗帜。

1934年7月31日,毛泽东接受《红色中华》报记者采访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苏区相配合,这是目前时局的特点。苏维埃中央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派遣一支红军队伍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经东部各省北上抗日以此表明红军是真正的抗日队伍。”

北上抗日先遣队中牺牲的方志敏同志,在狱中留下了一篇广为传颂的散文《可爱的中国》。作者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深情、对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痛恨,至今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这篇散文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和共产党员,给他们以抗击日寇的决心,点燃了他们实现美好新中国的希望。这生动诠释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大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敏、汤静涛.血红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2]陈书迁.吹响抗日号角的军号[J].党史文苑,2020(09).

[3]李勇、罗玉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确定与长征前的准备工作[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

(作者:毛升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