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李树泉
“半生共险阻艰难,回首江南,湘鄂川黔留战迹;毕世为人民服务,伤心华北,燕秦齐晋哭行躯。”这是贺龙等人撰写的挽联,他们所悼念的革命者便是关向应。
关向应,1902年出生于辽宁省金县(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1922年,他进入大连泰东日报社工作,在共产党员李震瀛、陈为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的熏陶。
1924年4月,关向应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5月,他来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并入上海大学深造。年底,按照组织的安排,他前往莫斯科求学。临行前,他给叔父去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屠(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之人生观也。”1925年1月,关向应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卅运动爆发后,关向应从苏联归国,先后在上海、山东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工作。1928年6月,他在莫斯科出席了党的六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议结束后,关向应回国,辗转上海、武汉等地从事革命工作。
1931年,因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出卖了党的许多机密,关向应在上海不幸被捕。在狱中,虽然受尽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咬牙坚持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泄露党的秘密。近8个月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他被保释出狱。
出狱后,关向应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三军政治委员,与贺龙并肩作战。1934年,在枫香溪会议上,关向应严肃批评了当时存在的“左”倾错误,会议通过了恢复红三军党组织和政治机关,停止肃反,建立黔东根据地等正确决议。枫香溪会议把濒临绝境的红三军从“左”倾错误的危害中挽救出来,贺龙、关向应二人也在战斗中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创造了我党我军历史上高级干部肝胆相照、精诚团结、长期合作的光辉典范。
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向应任八路军一二〇师政治委员。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他与贺龙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坚持华北抗战,点燃了华北的抗日烽火。
然而,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严重损伤了关向应的身体,因积劳成疾,他被重病击倒。在党中央的反复催促下,1941年秋,他回到延安休养。1945年,他虽因病未能出席党的七大,但仍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4月24日,病重的他给党中央写下一封告别信:“全党全军应该像一个人一样,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中央周围,相信我们的党和中国革命是一定要得到最后胜利的。”言语之间,充盈着对党、对革命的赤胆忠心。
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在延安病逝,时年44岁。直到呼吸停止前5分钟,他仍以微弱的声音说:“不要紧,我还会活下去,继续为党工作……”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毛泽东为他题词:“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这是对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赞颂,也是对他光荣革命生涯的最好祭奠。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