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9来源:安徽学习平台
安徽巢湖蒋家河发源于银屏山北麓,经裕溪河注入长江,与裕溪河在巢县(今巢湖市)县城东南约5公里处交汇,称蒋家河口。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一部在此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第一仗并获全胜,史称“蒋家河口战斗”。如今在蒋家河口矗立着一块石牌,上刻叶飞将军亲笔题写的“蒋家河口战斗遗址”8个大字,记载了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首战告捷的历史功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活动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的号召,主动与国民党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代表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不久,这支红军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2、3月间,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的率领下,分别由湖北黄安县七里坪、河南确山县竹沟出发,到达皖西流波镇一带集结,待机东进敌后抗日。与此同时,日军相继侵占芜湖、蚌埠、合肥、巢县等地,驻扎该区的国民党军闻风而逃,纷纷溃退。日军无恶不作,铁蹄所至,烧杀抢掠,皖中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打击日军,挽救民族危亡,集结在皖西的四支队,挥师东进抗日,于4、5月间抵达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四支队九团最先进入庐江盛家桥、巢县槐林嘴一线。该团指战员大多是经过3年游击战争锻炼的老红军,虽人数不多,装备差,但政治坚定,作风顽强,军事过硬,以敢打大仗、善打恶仗著称。为了寻找战机打击日军,九团于5月初将部队推进至银屏山。银屏山方圆百里,山岭险峻,树木繁茂,东临裕溪河,西靠巢湖,是部队隐蔽和出击的好地方。
九团到达银屏山后,团政委高志荣即派侦察员深入察访,了解敌情。他们从当地百姓那儿获悉,自巢县沦陷后,日军经常下乡“扫荡”,蒋家河口一带是他们常出没的地方。蒋家河口距离银屏山不远,河堤上杂草丛生,水边芦苇茂密,十分有利于部队隐蔽,是一个伏击歼敌的理想之地。高志荣决定在此设伏,让侵略者尝尝新四军铁拳的滋味。为了解掌握敌情,高志荣让侦察员化装到蒋家河口暗中侦察了3天。通过反复侦察,他们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日军每天上午8、9点钟都乘一两艘汽艇或木船,人数为10至30人不等,从巢县县城出发到蒋家河口一带骚扰,在附近村庄抢掠家禽和财物后当即返回。由于从未遇到过抵抗,其戒备十分松懈。
经过周密侦察和充分研究,设伏蒋家河口歼敌的作战计划很快确定下来。5月11日傍晚,九团二营四连、六连和团侦察队像一把利剑直插蒋家河口。5月12日拂晓,指战员们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设伏:侦察队埋伏在河口右侧裕溪河堤岸一线芦苇丛中,负责从正面截击;四连二排埋伏于河口东侧河堤树丛中,担任火力支援;六连一排配备一挺轻机枪潜伏在河口西侧靠近巢城方向,阻击巢县增援之敌。
上午8时左右,巢县县城方向的河面隐约出现两条汽艇,指战员们知道敌人已经出动。这时天气晴朗,河面上没有来往船只,岸上也不见行人。汽艇渐渐驶近,战士们已能清楚地看到日军头上的钢盔和步枪上闪亮的刺刀。汽艇靠岸后,毫无防备的日军一个个倒背着枪,“叽里呱啦”大摇大摆地上岸。见此情景,设伏的新四军个个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手中的机枪、手榴弹一齐怒吼。日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企图后退抢占汽艇,但汽艇已被手榴弹炸了个底朝天。日军困于水中,被动挨打。战斗干净利落,仅20分钟就全歼了20多名日军,新四军无一伤亡。战斗结束后,躲在芦苇和树丛中观战的当地农民从四面八方跑来,纷纷向战士们祝贺,还从家里找来渔具,帮助新四军打捞出十几支步枪和一挺轻机枪。
蒋家河口战斗是新四军组建后在抗日战场上打的第一仗。首战告捷,军威大振,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激励了皖中人民的抗日热情,增强了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坚持敌后抗战的信心。5月15日,《新华日报》率先公布了这一消息。蒋介石获悉后也于5月16日向叶挺、项英发出“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的电文,嘉勉新四军抗日健儿。
蒋家河口战斗遗址纪念碑(现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银屏镇岱山行政村境内)
指挥蒋家河口战斗的新四军四支队九团政委高志荣(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责任编辑:王佳梅)